提到慈禧太后,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她对权力的执着追求。作为清朝实际上的统治者,她在“垂帘听政”期间,牢牢掌握了大清的政权,四十多年间,几乎所有朝政大事都由她操控。她两位皇帝的命运更是掌握在她的手心里,满朝文武也无一不受她的威压。在外人眼里,慈禧是个铁血女强人;但在宫廷内,她又是一位让所有宫人都胆寒的婆婆。她的两位儿媳,分别是光绪帝最宠爱的珍妃——他他拉氏,以及同治帝亲自选定的皇后——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,都在她的掌控下受尽了煎熬。
珍妃,他他拉氏,出身满洲镶红旗,是礼部左侍郎长叙的女儿。她在光绪二年参加选秀,当时,光绪皇帝看中的是江西巡抚德馨的女儿,手中捧着的如意已经要递到心上人的手中,突然却被慈禧当场制止。最后,德馨的女儿未能进入宫中,慈禧亲自选中他他拉氏。虽然珍妃初入宫时年仅十三岁,但她聪慧机灵,深得光绪的宠爱。起初,慈禧甚至对她宠爱有加,认为她活泼可爱,超越了光绪的宠爱,频频让她代替皇后主持宫中的大典。可是,当亲情与权力的较量出现时,慈禧的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她一方面通过自己的亲侄女叶赫那拉氏的封后,实则是压制光绪帝的权力。另一方面,珍妃因深得宠爱,逐渐放纵自己,生活奢华,甚至涉足了“卖官”这一丑闻。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,慈禧终于对她痛下决心。珍妃最终被罚以“褫衣廷杖”之刑,这在宫中是对嫔妃的最严厉惩罚。她之后因涉嫌变法、再度招摇等问题被幽禁在冷宫,直到戊戌变法的失败。那时,她被彻底隔离,在冷宫里忍受着无尽的孤独与屈辱,时常与太监们的训斥相伴。珍妃的命运在1900年7月19日达到了高潮,当时八国联军入京,宫中陷入混乱,慈禧决定放出珍妃,却在她面前狠狠下令,将她投入了浇花井中。珍妃年仅二十四岁,她的生命就此在一口小井中终结。直到一年后,珍妃的遗体被捞起,并追封为珍贵妃。为了掩盖真相,慈禧颁布的追封旨词将“珍”字改作“贞”,寓意着她的死是不可抗拒的牺牲。
展开剩余53%另一位深受慈禧压迫的儿媳是同治皇帝的亲选皇后阿鲁特氏。阿鲁特氏出身书香世家,她的父亲崇绮是二百年来唯一的旗人状元,她自幼才智出众。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对于皇后的人选有不同的意见,最终,阿鲁特氏凭借慈安的支持成为同治皇帝的皇后。而慈禧则倾向于富察氏的女儿,尽管最终未能如愿,但她依然心生不满。尽管阿鲁特氏温文尔雅,给人一种“母仪天下”的形象,慈禧却对她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和敌意。无论阿鲁特氏如何表现得端庄、得体,慈禧始终能找出她的缺点,甚至当同治帝生病时,阿鲁特氏因为害怕激怒慈禧而未敢前去探望,慈禧竟称她为“妖婢无夫妇情”。当同治帝病重时,阿鲁特氏偷偷前去照顾并为他擦拭脓血,慈禧又在背后讥讽她“不知自重”。即便如此,同治帝常常安慰她“熬过了这一切,就能看到光明的未来”。然而,这句话不幸传到了慈禧耳中,令她对阿鲁特氏的敌意更加深重。最终,同治帝去世,阿鲁特氏没有被立为太后,而是被迫降为皇嫂,面对这一切,她未曾表现出太多怨言,依旧坚守在宫中。阿鲁特氏死后,有传言认为她是自杀而死,可能是绝食,也可能是因心灰意冷。但无论如何,阿鲁特氏的死始终让人感到悲伤。她原本是一个充满生气的年轻女人,在普通家庭中本可以拥有温馨的生活,但命运将她推入紫禁城的深宫,而最终她未能逃脱这段充满痛苦与孤独的命运。
这两位宫中后妃的命运深刻展现了清朝宫廷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情。她们或因权力的斗争,或因慈禧的嫉妒与掌控,最终都走向了悲剧的结局。这段历史,不仅让人感叹她们的遭遇,更让人深思当时宫廷内外权力斗争的复杂与冷酷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实盘配资一般不超过多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